虽说微信的小程序希望更多的链接线下场景,但是在小程序推广初期,还是要靠互联网公司帮着做市场教育。但是看下来,各大互联网公司小程序的表现并不惊艳,用户对于小程序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张小龙和他的微信团队此次并没有针对小程序开发应用商店,但爱范儿将这些小程序整理到了“知晓程序”的公共账号中。从知晓程序展示的小程序来看,第一波上线的小程序很少见到高频应用。从小程序对入口的谨慎程度来看,小程序只能替代一些功能简单的App,并不能对高频应用产生很大影响。
体验了十几款小程序,涵盖了电商、旅游、餐饮、工具等类别。虽然这些小程序的体验不同,但从它们本身的设计就能看出背后公司对这个新生物的态度以及匹配的程度。
1
积极响应派
餐饮店是比较适合开发小程序的一类线下主体,肯德基就是积极响应微信小程序的大公司之一。在肯德基开发的小程序中,用户可以实现积分、点餐的功能。并且在二次进入后,加载将更快。
不过,肯德基尚不能在小程序里实现自由点餐,“K金商城”的食物有限,它并没有把所有的食物列进去。这一点将成为用户使用小程序的限制,因为在原有的点餐流程上,用户还得用小程序再操作一遍,这使得点餐的动作无法一次性完成。
除非肯德基在小程序上放上更多的菜品,不然自己不会推送的小程序很可能像“优惠券”——这个快被微信用户遗忘的功能一样,静静地躺在微信的角落里。
实际上,在小程序之前,已经有很多餐饮店在服务号里实现了点餐的功能,并且是将菜单完整地搬到了微信上。它们在桌上放置一个二维码,扫进去以后点击弹出来的界面,随后便可以自由点餐、结账。使用小程序能优化用户体验,但也只是一个页面的差距。
体验的这些小程序中,体验最好的是一个叫做“拼多多官方”的小程序。拼多多是一家以“拼单”为思路的电商公司,而拼单成功率最高的场景还是在聊天群中,这刚好是用户在线上接触小程序的唯一途径。与此同时,拼多多是一个相对低频的电商应用,用户在买东西时更多考虑的是淘宝、京东这种品类更全的平台,实际上它更像是一个游戏,朋友分享过来的链接会激发用户的下单行为。
分享和低频两个特点,让拼多多成为了一个挺实用的小程序。
2
功能体验派
对于大公司来说,在一个新的平台面前,先放出部分功能测试一下用户的反应或许是更保险的做法。
去哪儿只在小程序的首页放了有限几个功能,订飞机票、火车票和汽车票。相比较于去哪儿App,少了酒店和旅游度假两个大的分类。
但去哪儿小程序提供的应用场景恰恰是张小龙拿来举例的两个场景之一。和去哪儿类似,携程在小程序中也设置了机票、火车票和汽车票,除此之外还加入了酒店。
不过订票是和线下结合的非常深的场景,想要普及小程序在线下的应用,互联网公司还要上演一轮新的地推战。
不过,承载了少数功能的小程序并不能覆盖完整的服务场景。
比如在国内飞机经常延误的情况下,用户希望随时能够查到所乘坐的飞机还有多长时间能到。在这样的场景下,可能就需要在登机口放上新的二维码了。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了其他应用上。有人表示,看到了共享单车过去扫码取用很方便,没有必要下载App,也就是说,一个藏在自行车二维码背后的小程序就能完成取车的动作。但实际上,这个场景并不完整,用户大多数时候是先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再找车和取车。这样的情况下,用户还是要通过App来完成一整套动作。
3
刷存在感派
或许并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都觉得小程序适合自己,有的公司只是抱着“重在参与”的心理顺便开发了一个,比如豆果美食和土巴兔。
在这两个小程序中,根本就没有加入“分享”功能,单纯地把小程序当成了一个晒菜单和分享装修效果图的载体。
而蜻蜓FM小程序的用户体验就不及自家App,页面的转换以及音频的加载速度都相对较慢。
不过蜻蜓FM对于小程序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对于广大还没有安装蜻蜓FM的用户来说,小程序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让用户感知到伴随式收听的体验,后面用户根据自身习惯留在小程序或者再去下载App都是有可能的。”
也有即使是刷存在感也不是特别认真的开发者。比如速8的酒店订房小程序,首页滚动的几个广告只能显示一半的内容,并且根本点击不进去。进入小程序界面后,也会经常出现“网络超时”“服务超时”这样的bug。
实际上,没有场景就没有小程序,具体的场景才是触发用户使用小程序的命门。而所谓场景,就是张小龙提到的,来到餐馆扫码点菜,在公交站牌下扫码查看下一班车什么时候到。而在具体的场景下开发出匹配的小程序,并不像互联网公司赶制的程序这样简单,或许对于抢占机会的开发者来说,也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摸索期。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